找到相关内容646篇,用时4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存于茶汤 独得茶汤三昧

    茶道就是茶汤之道。  茶汤的光泽、香气、滋味、气韵称作茶汤。  茶汤滋味有甘苦,有轻重,有浓淡,有厚薄,有老嫩软硬之别,有滑利艰涩之辩。对汤味的要求:入口轻,触舌软,过喉嫩,口角滑,后味甘。轻、甘、滑、软、嫩、厚,称为茶汤六味。  另外,茶汤还有九德、九香、八雅、七情、气等。 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,茶汤的特征虽然繁复,但基本上可归结为“茶汤”和“茶汤六味”,即从茶汤的“”和“味”上推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671610.html
  • 佛法存于茶汤 独得茶汤三昧----佚名

    光泽、香气、滋味、气韵称作茶汤。 茶汤滋味有甘苦,有轻重,有浓淡,有厚薄,有老嫩软硬之别,有滑利艰涩之辩。对汤味的要求:入口轻,触舌软,过喉嫩,口角滑,后味甘。轻、甘、滑、软、嫩、厚,称为茶汤六味。 另外,茶汤还有九德、九香、八雅、七情、气等。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,茶汤的特征虽然繁复,但基本上可归结为“茶汤”和“茶汤六味”,即从茶汤的“”和“味”上推行探究,以期洞达茶汤真谛。 佛陀在《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3575043.html
  • 无常

    生灭的。佛典中常提到的有:1、刹那无常。谓一切有为法,刹那之间,有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变化;2、相续无常。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之上有生、住、异、灭之。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,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,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种相状,所谓“迁流”,即生、住、异、灭,一种现象的生起称生,事物或现象形成后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称住,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异,现象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3243209.html
  • 什么是相图和八相图?

    的不同,前者多出家前情节,后者多修行成佛后的情节。5世纪以后定型化的八相图,有的增加了千佛化现、佛从三十三天降世、调伏醉象、猕猴奉蜜等,成为十二。  中国早期石窟中,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,即有和八壁画形式。最著名的壁画,是克孜尔205窟表现阿者王世王闻佛涅槃后,闷绝昏倒,行雨大臣举出绘有释迦诞生、降魔、初转氵去轮、涅槃的相图。莫高窟的和八相图作品,或绘或塑,各窟多有。其中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32959348.html
  • 心经印心疏节略

      心经印心疏节略   月溪法师   修小乘中乘人错认“止”“作”“任”“灭”病为用功法门。错认“我”“人”“众生”“寿者”为自性本体、(出圆觉经)故无法证实相般若。无法契会“蕴”“根”“尘”“识”“界”皆佛性之理,将“五蕴皆空”之空字,作空洞断灭解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可不慎哉!   自来解释“”多误解不执着我为无我,不执着汝为无人。不分别六道众生为无众生相。不求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5989000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门中常听到“一境心”,不知是何定义,请慈悲释疑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一境心又作一水见。譬如一水,本无有异,兹因天、人、饿鬼、畜牲果报不同,故于一水而见有分别之异。何等为?叙述如下:   一、天见是宝严地,谓诸天福德殊胜,其所见水,...是脓血。   、鱼见是住处,住处即窟宅。谓鱼以水而为住处,潜跃游泳,不见水相。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035412575.html
  • 莫为境转

    分明,内心中能断了第六识的分别与第七识的执着就行了。金刚经说:“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。这不外一个我,有我则有对待的人,人不止一,为众生相,执我之见继续不断,为寿者相。起因于先有我,我是生于第七末那识之执我,第六识分别心又生于第七识,六、七两识,形影不离,狼狈为好,这是凡夫的通病,所以有就不是菩萨,若离,则心无挂碍,清凉自在。修到这种程度,必然八风吹不动,...

    刘承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1467178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中的般若思想

    可得灭度。这种“众生灭度”的方便是相应于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种“险难”而出现的,而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本来是虚幻的(这个后面将会说到),是非。与之相应而出现的“众生灭度”自然也就是虚幻的、不存实在的。所以只是针对尚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之人才将这些现象称为“灭度众生”。这里面很有辩证思想。 ...

    伍先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41958779.html
  • 修行让人脱胎换骨——圆觉宗的产出

    我们的基金会,大家都说基金会很棒啊,要推广,要吸引更多人来参加。推广干什么?我要的是有人修好、是有进步,这个就是产出。   修好、有进步这样的产出是从境界上来观察,不好衡量,所以我做出的座标图,就变成可以衡量,至少自己可以根据座标做衡量。像是修行之后你是不是比以前慈悲?是不是比以前自在?是不是比以前有智慧?这些就是产出。我提出了座标图,但是这本书讲得更好,还要有系统的追踪成果。这样的话,...

    梁乃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387000.html
  • 与时俱进,弘扬大乘

    无明,出六道,入无余涅槃,根本没有让别人少赚钱也没有关系的想法,更没有“这世上总会有人赚钱有人赔钱,这是社会的正常生活,不算做坏事”的分别。因此,如修大乘,应在心性证到无,即使证不到,也应在理论上明白(也就是解悟),在事上努力靠拢,慢慢将习气除尽,而不可以依自己的贪念与放逸、发泄为根本,找大乘佛法为借口,实则行贪嗔痴恶业,这是有大因果的。在佛经中关于的解释,以《圆觉经》净诸业障菩萨问的那段讲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4375227.html